当下,消费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提振消费活力的重要力量,在下沉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完善以及科技手段的深度渗透,消费金融公司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转型。
一方面,政策导向明确要求金融服务回归本源;另一方面,频发的罚单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在提醒,消费者权益保护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应是贯穿业务全流程的“生命线”。
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最优解,怎样在实现业务增长以及筑牢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中找到平衡,成为摆在消费金融公司面前的现实课题。
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人,消费金融公司责无旁贷。这不仅是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体现,更是防范信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对于服务下沉客群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精准匹配的产品推荐模式,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财务健康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为消费领域提供多样化、差异化金融服务,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规范产品营销宣传和销售行为”。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不能采用“一刀切”的产品推荐模式,而是要深入洞察不同客户群体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等领域的多元需求,通过精准的产品匹配,让客户获得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消费金融公司如何让消费者从“想消费”到“敢消费”?各家公司都在不断提出新点子。
今年4月,中原消费金融与郑州市花园路万达坊联合打造的促消费主题市集活动,通过“金融+场景”的融合,将信贷服务自然地嵌入到消费体验中,推出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活动期间,3天内达成信贷意向超100笔。
针对青年客群消费需求,中邮消费金融在线上与“饿了么”等平台合作,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发放贷款7.1亿元;聚焦毕业季,推出“启航无忧邮我相伴”专项活动,服务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包括发放无门槛领取15天免息券和“毕业无忧大礼包”,助力其平稳度过从校园到社会的关键“过渡期”。
海尔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未来,将坚持践行“科技金融+场景金融”战略,通过金融科技持续优化消费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金融供给,从而更好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场景消费需求。
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2025年上半年,多家消金公司因贷后管理、征信合规问题被处罚,反映了严监管态势不减,也体现出金融消保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更是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近两年,相关政策不断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对象较为下沉,贷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科技驱动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也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便利。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哈银消金在贷后设立独立投诉处理部门,开通24小时在线投诉渠道;联合打造智能消保场景,部署智能质检系统和一键转接功能,将客诉率与不良率纳入同等重要的管理指标,通过科技赋能隐私保护,采用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等技术,确保用户信息在收集、传输、存储环节的安全性。
“未来,我们将以前沿技术强化自主风控能力,构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风控体系,建立多维数据模型实现客户动态分层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合作机构管理,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蒙商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挑战尚存。代理投诉、代理维权、恶意逃废债等现象时有发生,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此外,应进一步推动产品定价合理化、加速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覆盖度,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消费金融服务的便利,从源头上斩断“黑灰产业链”,为金融消费者营造良好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应用,消费金融公司应运用更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提升信用评估的精准度,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的信贷服务配资炒股的注意事项,在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自身业务稳健增长。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