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忠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通过嘉年华、展演展示、非遗集市等多样化形式,与景区旅游、庙会活动、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保持其历史原真性和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既坚守文化根脉,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时尚表达方式,促进非遗焕新,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始终把握“守正创新”原则,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传统保护与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
非遗是相关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文化形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其发展的生态环境,非遗实质上是一种活态而非“静态的、历史的”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环境是以现代经济实践活动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跨界融合为表征的多维社会实践,相比常态的控制性保护,将非遗与当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关联起来,积极探索生产性、开发性的方式,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将历史的“从经济活动中来”的非遗,创新性地还原到现代经济活动中去,实现经济环境的保护和培育,从而全面增强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当前,非遗传承发展面临着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原真性保护与改造、转化之间的矛盾。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创新和转化,必须契合当代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既要做到保留其原真性审美和应用价值,又不过度商业化和形式化。二是传承主体断层与现代传播营销之间的矛盾。传统师徒制、家族传承模式因社会参与度不足,面临失传风险,同时短视频、AI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亟待创新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三是地方性知识与大众化标准之间的矛盾。非遗代表性项目往往带有特定地域的语言、习俗等元素,但开放式生产与传播要求非遗符合大众取向,需要掌握好地方知识与大众标准的平衡。四是政府主导性保护与内生驱动力不足的矛盾。目前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总体上依赖政府部门的政策、资金等资源的引导,社会资源的自主性参与机制并不成熟。总而言之,就是专业的生产性服务链建设不完善。
以生产性服务链提升非遗的转化和发展效率
生产性服务链是指围绕经济文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全生命周期,由各类专业化服务环节构成的链条,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这些服务通过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可以提升非遗的转化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笔者在安徽、江苏多地的调研中发现,非遗发展依赖政府扶持的主观意愿较大,但重要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项目有什么样的价值潜力和市场需求,非遗转化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自然主义,普遍方向不明、创意不足、传播不畅、营销不力。比如,刺绣类技艺主要还是表现为直接的刺绣产品,其市场应用性有限,与香云纱之类染整技艺结合得还不充分,在成衣生产制造领域占比较低。这需要专业的创意、设计、研发等知识型人才资源的进入。非遗代表性项目整体仍是个体手工作坊式,生产性服务资源的参与度和集中度严重不足,限制了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非遗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生产性服务链。在上游环节,需要增强要素数字化、研发设计、技术咨询、市场调研等服务;在中游环节,需要强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在下游环节,则要注重品牌营销、金融支持、电商等服务。总体而言,非遗的生产性服务链应该由创意研发、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营销、远程运维等环节构成。
当然,建设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链,要求政府部门、非遗主体、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和个人共同协作,重点探索和建立融合性的市场化机制,特别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集群化的生产性服务资源集聚区,增强知识、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有序有效进入非遗的再创造再生产中。
(作者单位:安徽外国语学院;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校级博士基金“安徽非遗文化融合传播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股票配资网站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